SPD
主要参数的确定和安装要求:
只有一类防雷建筑(通常为爆炸危险环境)才需要做避雷针。其他二、三类建筑物只需要敷设避雷带即可。在屋顶四周及中间(三类不大于20x20米网格,二类不大于10x10米网格)利用10#圆钢做避雷带,同时每隔18米以内做避雷引下线即可。
当必须使用避雷针时,避雷针应距离建筑物5米以上。并利用滚球法计算避雷范围。
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为
r=1.5h。
式中r——保护半径(米);h——避雷针高度(米)。在被保护物高度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为
rx=(h-hx)p=hap;
rx=(1.5h-2hx)p。
式中rx—避雷针在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米);
hx—被保护物的高度(米);
ha—避雷针的有效高度(米);
p——高度影响系数(考虑避雷针太高时,保护半径不按正比例增大的系数)。
h≤30米时,p=1。
图1中顶角α称为避雷针的保护角.对于平原地区α取45°;对于山区,保护角缩小,α取37°。
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计算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一座烟囱高hx=29m,避雷针尖端高出烟囱1m。那么避雷针高度=30m,
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
r=1.5h=1.5×30=45(m),
避雷针对烟囱顶部水平面的保护半径
rx=(h-hx)p=(30-29)×1=1(m)。
随着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增大。单支避雷针的高度要升高,但如果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比较狭长(如长方形),就不宜用太高的单支避雷针,这时可以采用两支较矮的避雷针。
每支避雷针外侧的保护范围和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相同;两支避雷针中间的保护范围由通过两避雷针的顶点以及保护范围上部边缘的一最低点O作一圆弧来确定。这个最低点O离地面的高度为
式中h0——两避雷针之间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的高度(m);
h——避雷针的高度(m);
D——两避雷针之间的距离(m);
p——高度影响系数。
两避雷针之间高度为hx水平面上保护范围的一侧的最小宽度
bx=1.5(h0—hx).
当两避雷针间距离D=7hp时,h0=0,这意味着此时两避雷针之间不再构成联合保护范围。
当单支或双支避雷针不足以保护全部设备或建筑物时,可装三支或更多支形成更大范围的联合保护,其保护范围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雷电时期内,在避雷针接地装置附近,由于跨步电压甚高,人员接近时有触电的危险,一般在避雷针接地装置附近约10米的范围内是比较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