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闪带、接闪棒/针的基本安装要求有哪些?有女儿墙的屋面,其宽度小于24m时,只须沿女儿墙上部进行接闪带安装;宽度大于24m时,须在顶面两条接闪带之间加装明装连接,连接的间距不大于20m时,只在屋檐上装避雷带;宽度大于20m时,需在屋面上加装明装连接,连接间距不大于20m时,只沿屋脊敷设避雷带。 四坡顶房屋,瓦顶房屋面坡度为27°-35°长度不超过75m时。应在各坡脊上装上避雷带。为使檐角得到保护,应在屋角上装短避雷针或将避雷带的引下线从檐角上绕下来。如果屋檐高度高于12m且长度大于75m时,要在屋脊和房檐上都敷设避雷带。 当屋顶面积非常大时,应敷设金属网格,即避雷网。避雷网分明网和暗网,网格越密,可靠性越好,网格的密度视建筑物重要水平而定,重要建筑物采用5′5m密网格,一般建筑物用20′20m网格即可。非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上,可采用明装避雷网。做法是首先在屋脊、房檐等到顶的突出边缘局部装设避雷带主网,再在主网上加搭辅助网,避雷网格大小按上述要求。采用避雷带和避雷网保护时,屋顶上的烟囱、混凝土女儿墙、排气楼、天窗及建筑装饰等突出于屋顶上部的结构物和其他突出局部,都要装设短避雷针或避雷带保护,或暗装防护线,并连接到就近避雷带或避雷网上。对金属旗杆、金属烟囱、钢爬梯、风帽、透气管等必需与就近的避雷带、避雷网焊接。 每一座房屋至少有两根引下线(投影面积小于50平方米建筑物可只用一根)避雷引下线最好对称安排,采用避雷带和避雷网保护时。例如两根引下线成"一"字或"Z"字形,四根引下线要做成"工"字形,引下线间距离不应大于20m当大于20m时,应在中间多引一根引下线。见《雷电与避雷工程的避雷带和避雷网的结构设计》接闪器的选择和布置合理设计的接闪器将显著地减少雷电击中需要防雷空间的可能性。只有将防雷装置的设计与建筑结构设计同时进行时,才可以在技术和经济上得到最优化的组合。特别是设计建筑物时,就应充分利用建筑物的金属物作为防雷装置的部分之用。 避雷针(接闪器)可由以下一种或多种组成选择: 1 独立避雷针; 2 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 3 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 接闪器的放置:GB50057-94 接闪器布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建筑物防雷类别滚球半径hr,避雷网网格尺寸(M),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30<5*5或<6*4,第二类防雷建筑物45<10*10或<12*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60<20*20或<24*16,布置接闪器时,可单独或任意组合采用滚球法避雷网。滚球法:滚球法是以hr为半径的一个球体,沿需要防直击雷的部位滚动,当球体只触及接闪器(包括被利用作为接闪器的金属物)或只触及接闪器和地面(包括与大地接触并能承受雷击的金属物)而不触及需要维护的部位时,该部分就得到接闪器的维护。 IEC1024-11990 当符合下表的要求时,接闪器的布置就是合适的依照维护级别布置接闪器就设计接闪器系统而言,下列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只要接闪装置不同局部所提供的维护区能相互衔接,并确保建筑物得到完全的维护就行(见IEC1024-1第2.1.2条) --保护角法: --滚球法: --网格法:所有这三种方法都可用于独立、半独立和非独立的防雷系统的设计。 1.保护角法:接闪导体、避雷针、避雷杆塔和避雷线的位置,应使被维护建筑物的各个局部都处于由接闪装置导体上的各点以""角朝四面八方向地面投影所形成的轨迹面之内。维护角法有几何局限。 2.滚球法:对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建筑物,或当IEC1024-1表1排除采用维护角法时,应采用滚球法来确定建筑物的面积和各部分的维护空间。"滚球"半径应符合所选择的防雷系统维护等级。滚球法是建筑物上才利用半径为"R"球,绕建筑物滚动,直到碰到地平面,或碰到与地平面接触且能用作雷电导体的任何永久性建筑物或物体为止。滚动接触建筑物的地方便有可能受到雷击。这样的点和地段处,就需要由接闪导体来提供防雷保护。防雷系统的维护空间就是"滚球"接触该导体并作用于建筑物时并未穿过的那块空间的体积。维护等级和防雷系统的装置利息随所选滚球的尺寸的缩小而增加。 3.网格法:接闪导体或屋顶导体应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其周边应靠近屋顶的边缘布设。这种多边形接闪装置应通过增设相互连接的横向接闪导线来完善,以形成符合IEC1024-1表1要求的网格。选型程序: 1评估维护级数Na; 2选择合适的维护半径;地球上所处径、纬度的不同Na也不同。
文章分类:
基本知识
|